近日,两则新闻将高校婚恋教育和生命教育推上舆论热点。一是教育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时表示,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家庭伦理教育,提升学生表达、沟通和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家庭观;二是广州大学开设的生死学选修课走红,生死学老师胡宜安是国内第一个在大学课堂里设此课程的老师,课程中关于生死的理性讲述吸引了学生蜂拥报名。(10月10号 《中国青年报》)
其实近年来,关于高校开设恋爱课、生死课等“奇葩课”的新闻频繁冲上热搜,这正反映出了社会公众对于此类课程相关知识的渴求。
中国在婚恋方面一直是传统含蓄的,虽然已经不复从前的盲婚盲嫁,但多数人在初高中的阶段,恋爱被家长和学校视为洪水猛兽。进入大学以后,恋爱变成了被允许的事情,可多数大学生都没有学习过相关的恋爱课程,无法正确处理恋爱过程中的问题,反而影响学业与生活。加之,现在是网络时代,有些同学可能更习惯于线上交流,但网络上信息真假难辨,所谓爱河甚至可能是诈骗陷阱。长此以往,很多同学可能不会恋爱,甚至不敢去恋爱。
而面对生死的话题,中国的文化一向是重生轻死,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对死亡持回避、忌讳的态度,从家庭和学校这两个主要学习来源中,都无法学到对死亡的正确理解与认知,这也导致很多未成年人在遭遇挫折时选择轻生,酿成惨剧。
由此看来,高校开设相关的课程是很有必要的,有助于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发展健康的恋爱关系,拥有从容面对生死的敬畏与理解。
但还需看到,仍然有许多学校缺乏相关课程的开设,很多学生还需“爬窗”听课,众多高校不妨打开思路,多设置此类选修课程,为学生补上关于恋爱、生死的刚需知识。
此外,此类刚需课程不应当只在高校开设,例如关于生命教育中的死亡部分不妨提早在中小学开始,死亡往往是突发事件,开展死亡教育不仅是引导青少年理解和敬畏死亡,更是教导他们要珍惜生命,郑重且有意义地规划好这一次珍贵的人生旅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j1j博客 » 恋爱课和生死课冲上热搜,虽为选修实则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