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助力沙县小吃“继续引领风骚”【福建三明两级法院多措并举保障富民产业发展】
□ 本报记者 王 莹
□ 本报通讯员 刘娇佑 邱斌
伴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位于大街小巷的沙县小吃店蒸汽腾腾……从小作坊到大工厂,从肩挑手扛到连锁经营,如今的沙县小吃已迅速成长为全国门店8.8万家、年营业额超500亿元、带动30多万人就业的大产业。
如何立足“沙县小吃文化之乡”地域特色,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以司法服务保障沙县小吃产业高质量发展“继续引领风骚”?福建省三明市两级法院进行了深度探索。《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进法院,挖掘国民美食里的“司法味道”。
推行一城一法官机制
提供零距离司法服务
“谢谢法官,没想到原来‘跑断腿’的官司现在这么轻松就搞定了。”2021年11月8日,远在江苏南京的沙县小吃业主老朱隔着屏幕对三明市沙县区人民法院“城市法官”鞠躬致谢。
此前,老朱与朋友老刘因一起借款纠纷闹到了法院。在提交立案材料后,老朱便匆忙返回南京开门营业。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了解到老朱身在异地,立即引入“一城一法官”工作机制。负责南京地区的“城市法官”张昌善联系到沙县小吃集团南京分公司,指导老朱通过福建移动微法院开展在线诉讼。在承办法官的耐心调解下,老朱和老刘通过在线平台签署了民事调解书。
据统计,三明市沙县区有6万多人外出经营小吃。身处他乡再加上生意忙碌,小吃业主遇到法律纠纷时常感到有心无力。
为助力富民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沙县区法院立足辖区特色,探索建立小吃业主特色司法服务机制,推行“一城一法官”在线司法工作机制,为在外小吃业主提供零距离司法服务。
结合沙县小吃集团餐饮连锁子公司和联络处分布的30个城市,沙县区法院配备了30名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一对一负责所在城市涉小吃业主案件的管理、分流、指派、调处、司法确认及法律咨询等工作,将调解、司法确认、庭审等搬上“云端”,实现诉前、诉中、执行无缝对接。
保障沙县小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也在发力。今年8月,三明中院成立司法服务保障领导小组,先后两次组织法官到沙县区调研,形成《关于司法服务保障沙县小吃品牌发展的调研报告》,并撰写了《司法护航沙县小吃产业再出发的大数据分析报告》。以此为基础,三明中院还出台了《关于司法服务保障“五项提升”推进沙县小吃产业发展再出发行动的实施意见》,从建立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公正高效审理案件、助力品牌打造升级等方面细化梳理出18条措施。
“扁肉是砖、拌面是钢,小吃筑成了沙县的高楼大厦。”三明中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吴振泉说,三明法院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推动构建多元解纷机制,妥善处置涉沙县小吃纠纷。
系统标注涉业主案件
绿色通道纾困更解难
沙县小吃配料厂生产车间内,弥漫着花生酱的香气,工人们正在自动化流水线上忙着将源源不断下线的酱料打包……看着眼前恢复忙碌的生产线,小吃配料厂的总经理林某终于松了一口气。
前段时间,小吃配料厂与某公司签订小吃配料购销合同,但按期送出货品后,对方却逾期未支付货款。双方协商无果后,配料厂将该公司诉至法院。
作为一家主营沙县小吃配料的企业,配料厂在当地聘用员工数量众多。然而受疫情和案件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无法支付工资,一度停工停产。
如何帮助公司复工复产,避免陷入“因一个案件垮掉一个企业”的困境,成为摆在执行法官面前的一个难题。
通过了解案情,执行法官发现,实际购买小吃配料的是另一家公司,其未能如期支付货款导致该案产生。通过还原案件中的关联方,法官主动与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沟通,通过分析法律风险、全力查控关联财产等措施,最终促使该公司支付拖欠的货款7.86万元。
小吃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自有资金不足等“先天缺陷”,如何从司法角度为他们提供良好成长的“土壤”,沙县区法院始终在探索。
“所有涉及小吃业主的案件,从立案后就会在系统中标注。”沙县区法院副院长颜福妹介绍,在之后的流程中,案件将进入绿色通道,实现快立、快审、快结。同时,沙县区法院推行全流程在线诉讼,在定分止争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小吃业主的店铺正常经营。2017年以来,沙县区法院审执结涉沙县小吃案件10876件。
在此基础上,沙县区法院司法服务保障沙县小吃工作室于今年揭牌运行,针对涉沙县小吃类案件开展专业化法律问题咨询、解纷、答疑。同时与小吃企业建立常态化双向交流模式,通过建立驻企法官工作室、开通企业法律服务热线等畅通一对一沟通联系渠道,为案件处置和企业发展定向施策。
“工作室就如同‘门诊部’,主要职责就是对涉小吃案件进行筛选确认后交由相关庭室,承担着总开关、总调度、总枢纽的作用。”颜福妹说。
慎用执行措施对保障小吃企业也至关重要。为此,沙县区法院建立执行惩戒分级分类机制,即根据案件标的、履行情况对小吃业主和企业分级分类采取失信惩戒、限制高消费措施,对历史信誉良好的小吃业主和企业依法慎用、暂缓执行强制措施。2017年以来,沙县区法院综合运用转贷、续贷、保证等方式帮助791名小吃业主和32家小吃企业渡过难关。
延伸服务解后顾之忧
构筑坚实的法治屏障
“法官,我的小吃店开业啦!”今年9月9日,远在北京的小余给沙县区法院家事与少年审判庭法官打来报喜电话。
此前,当时年仅16岁的小余因多次盗窃被检察机关以盗窃罪起诉。原来,小余的父母常年外出经营小吃,他5岁时便成为留守儿童,和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监护,小余染上了盗窃恶习。
最终,小余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面对这个“问题少年”,法官并没有一判了之,而是积极联系沙县小吃培训中心和社区矫正机构,让他安心学习做小吃,掌握一技之长,今后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随着沙县小吃产业不断发展,大量青壮年纷纷外出经营小吃,许多儿童留守在当地,仅沙县区就有留守儿童近3000人。为做好留守儿童的司法保障工作,三明法院积极创新未成年人审判机制,充分发掘和运用各类社会资源,不断完善审前辅助机制和多元化判后帮教体系,通过建立沙县小吃培训中心帮教基地、宏光化工法苗帮教基地等,推动未成年犯的判后帮教工作,让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
三明法院还积极开展“法治进校园”等活动,打造福建省首个“法院+团委+社工(志愿者)”的“红领巾法治课堂”,配套“精品课程”及“资源库”,常态化开展“初心护童”法治宣讲,深入乡村中小学校以“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等形式开展“六个一”系列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群体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也是三明法院重点关注对象。据统计,沙县区60岁以上人口有4.5万人,占总人口的16.4%。尤其是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村里80%的青壮年都外出经营小吃,留守老人成了在外小吃业主们的牵挂。
为化解沙县小吃业主的后顾之忧,今年3月,沙县区法院在俞邦村设立驻村法官工作室,由一名员额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一名书记员组成服务团队,定期驻点法官工作室,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并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为沙县小吃产业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法治屏障”。
(法治日报2022年10月12日第04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j1j博客 » 司法助力沙县小吃“继续引领风骚”